免疫功能低下之名詞 and 代表免疫力或抗病能力之名詞 ,提昇免疫力之方法

2011011410:00
免疫功能低下之名詞:
氣虛
指“氣少”、“元氣虛弱”。多由于臟腑虛損、重病久病損耗元氣所致 。一般症狀有面色[白光]白、頭眩耳鳴、心悸短氣、動則汗出語聲低微、 倦怠乏力等。如氣虛不能固攝血液,可使血不循經,發生崩漏便血、衄血 等慢性出血病症,稱為“氣虛不攝”。指肺虛。《素問.通評虛實論》 :「氣虛者,肺虛也。」
陽虛
陽氣不足或機能衰退的証候。陽虛則生寒,症見疲乏無力、少氣懶言、畏寒肢冷、自汗、面色淡白、小便清長、大便稀溏,舌質淡嫩,脈虛大或微細等。
陰虛
指陰液不足。臨床表現有“五心煩熱”,或午後潮熱,唇紅口乾,舌質嫩 紅或絳乾無苔,大便燥結,小便黃短,脈細數等。
腎虛
也稱“腎虧”。是腎臟精氣不足的病變。一般症狀有精神疲乏,頭暈耳鳴 ,健忘,腰酸,遺精,陽痿等。參見“腎陽虛”、“腎陰虛”條。
脾虛
泛指脾氣虛弱或脾陰不足而言。臨床表現有食不消化、腹滿,腸鳴,泄瀉 等(《素問.臟氣法時論》)。參見“脾氣虛”、“脾陰虛”條。
肝腎虧損
又叫“肝腎陰虛”。肝和腎在生理上是互相資生密切聯繫的。腎陰不 足必然導致肝陰不足;肝陰不變,也會使腎陰虧損。故臨床上肝腎陰 虛的症狀常同時出現,如眩暈頭脹、視物不明、耳鳴、五心煩熱、遺 精、失眠.腰膝酸痛、舌紅少津、脈弦細數或細而無力等。可見于貧血、神經官能症、耳源性眩暈、月經不調等內傷雜病或急性熱病的末期。

代表免疫力或抗病能力之名詞:
正氣
同真氣。生命機能的總稱,但通常與病邪相對來說,指人體的抗病能力。《素問 遺篇﹒刺法論》:“正氣內存,邪不可干”。 四季正常氣候,即春溫、夏熱、秋涼、冬寒等。《靈樞﹒刺節真邪》:“正氣者,正風也”。參見真氣條。
真氣
又叫“正氣”,《靈樞.刺節真邪篇》說:「真氣者,所受于天,與谷氣 併而充身(者)也。」這說明“真氣”是由先天之氣(即受于先天的“原氣”) 和後天之氣(得之于呼吸飲食的)相結合而成,是能充養全身的。 人體各種機能活動以及抗病能力都和真氣直接相關,故真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方。
原氣
又叫“元氣”,包括元陰之氣和元陽之氣。乃先天之精所化生,賴後天攝 入之營養不斷滋生。“原氣”發源于腎(包括“命門”),藏於臍下“丹 田”借“三焦”的通路敷布全身,推動臟腑等一切組織器官的活動,可以 體會為人體生化動力的源泉。
精氣
通常是指後天之精而言,亦即充養臟腑的精華(包括飲食所化生的“營衛 之氣”),是維持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。但和腎本臟所藏的精氣( 即男女媾精的精氣)有不可分割的聯繫,只有臟腑的精氣充盈, 腎本臟才有充盛的精液。
宗氣
是飲食水谷所化生的營衛之氣和吸入的大氣相合而積于胸中的氣。胸中不 僅是宗氣積聚之處,又是一身之氣的運動輸布的出發點。它有兩大功能, 其一是上出于喉嚨而行呼吸,它關係到語言、聲音、呼吸的強弱;其二是 貫注心脈而行氣血,凡氣血的運行,以及肢體的寒溫和活動能力,多與宗 氣有關。
營氣
乃運行于麻管中的精氣,生于水谷,源于脾胃,出于中焦,其性柔順,有 化生血液,營養周身的作用。“營氣”的運行從中焦上注手太陰肺經,然 後通過全身的經脈不停地運轉,營養人體上下、內外各個部分。所以從生 理的角度而言,營氣就是指血液的作用。
衛氣
衛氣”是人體陽氣的一部分,生于水谷,源于脾胃,出于上焦,行于脈外, 其性剛悍,不受經脈的約束,氣行迅速而滑利。它的運行,內而臟腑,外則肌表腠理, 無所不到。它既能溫養臟腑,又有溫潤肌膚,滋養腠理,啟閉汗孔等重要功能。 因為這種氣以具有保衛肌表,抗禦外邢的作用為特點,所以叫做“衛氣”。
谷氣
又叫“水谷之氣”。指飲食的精氣,因為人的飲食以五穀為主,故稱。
清氣
指水谷精微之氣,亦即從胃傳注于肺,然後再散佈到臟腑組織的營氣。指秋天清肅之氣,或吸入于肺的大氣。作為治法,是指清氣分之熱。
 
提昇免疫力之方法:
補氣
補法之一。也稱益氣。是治療氣虛証的方法。人身五臟六腑之氣,為肺所主,而來自中焦脾胃水谷的精氣,由上焦開發,輸布全身,所以氣虛多責之肺、脾二臟。氣虛主要表現為倦怠乏力、聲低懶言、呼吸少氣、面色 白、自汗怕風、大便滑泄,脈弱或虛大。一般補中氣、助脾健運用四君湯﹔補中氣、升提下陷用補中益氣湯﹔補衛氣、固表斂汗用玉屏風散。
補血 補法之一。也稱養血。是治療血虛証的方法。症見面色蒼白或萎黃、頭暈目眩、心悸氣短、唇舌色淡、脈細,用四物湯、當歸補血湯。
補陰
又稱滋陰、育陰、養陰、益陰。是治療陰虛証的方法。如心陰虛表現為心悸、健忘、失眠多夢,舌質嫩紅、苔少,脈細弱而數等症,用補心丹﹔肝陰虛表現為眩暈頭痛、耳鳴耳聾、麻木、震顫、夜盲、舌干紅少津,苔少,脈弦細數等症,用杞菊地黃丸﹔肺陰虛表現為咳嗆氣逆、痰少質粘、痰中帶血、午后低熱、顴紅、夜間盜汗、虛煩不眠、口干咽燥或音啞,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症,用百合固金湯﹔腎陰虛表現為腰酸腿軟、遺精、頭昏耳鳴、睡眠不熟、健忘、口干,舌紅少苔,脈細等症,用六味地黃丸或左歸飲。
補陽
補法之一。也稱助陽。是治療陽虛証的方法。腎為陽氣之本,故補陽多指補腎陽。症見腰膝酸冷、軟弱無力、陽萎滑精、小便頻數,舌淡苔白,脈沉弱,用右歸飲。
補腎
補法之一。補益腎臟的方法。分補腎陰、補腎陽。
補法
八法之一。補養人體氣血陰陽不足,治療各種虛証的方法。虛証有氣虛、血虛、陰虛、陽虛等不同,補法也分補氣、補血、補陰、補陽等,并宜結合五臟之虛補益五臟。《素問﹒至真要大論》:“虛者補之”,“損者益之”。《素問﹒陰陽應象大論》:“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﹔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”。參見補氣等各條。
補氣止血
又稱補益攝血。是治療氣虛而出血日久不止的方法。例如婦女子宮出血日久,血色暗淡而稀薄,面色蒼白、心慌氣短、精神萎靡、四肢清冷,舌淡苔白,脈細軟,用黨參、黃 、艾葉、白朮、云苓、熟地、炙甘草等。
 
補火生土
借五行相生的理論,運用壯腎陽的藥物以溫補脾氣的方法。臨床用于怠倦、納減、泄瀉、腹痛、腸鳴、四肢不溫,舌質淡胖、苔白潤,脈沉遲等脾氣虛寒証候,宜用四神丸加白朮之類。
補可去弱
用補益之藥,以治虛弱之証。如人參、黃耆之類。弱是虛弱的病證,須用補益的藥物治療。人參、黃耆合用熬膏,名“參耆膏”,可治脾肺氣虛。如脾胃衰弱,消化 力弱,食欲不振等,可用“四君子湯(黨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。
補腎納氣
補法之一。治療腎虛不能納氣的方法。氣主于肺而根于腎,腎虛不能攝納,則見氣短氣促、吸氣困難。在臨床上一般的久病咳喘,特別是年老腎虛患者,多有納氣困難。氣喘的特點是 呼多吸少。例如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合併肺氣腫,主要表現是吸氣困難 ,臨床上稱之為“腎不納氣”,需要用補腎納氣的方法來治療。用黨參、胡桃肉、補骨脂、山萸肉、五味子、熟地等藥。補腎納氣。
補脾益氣
又稱補中益氣。用健脾的方法治療氣虛証。是補氣的基本方法。脾胃為后天之本,氣血營衛之源,健脾即能加強其化源,達到補氣目的。常用四君子湯、補中益氣湯等。
補脾攝血
同補氣攝血。是治療脾不統血,氣不攝血所致的出血証候的方法。如月經先期,血量較多,色淡質稀,脈虛弱無力﹔下血紫暗,或先便后血、脘腹隱痛、面色 白,脈細弱﹔反復皮下出血,神疲乏力、頭眩心悸,脈虛細弱﹔潰瘍病嘔血色淡,胃脘隱痛,時輕時重,肢冷畏寒,心悸氣短,脈細弱。以上諸証,均可用歸脾湯為主方加減治療。
溫補命門
(補火生土) 是溫補命門之火以恢復脾的運化功能的方法。黎明前腹瀉,瀉前腹痛腸鳴,瀉出物中或有不消化的食物,瀉後 感到安適,腹部怕冷,四肢發涼,舌質淡,苔白,脈沉細。這種病俗稱“五更瀉”或“雞鳴瀉”,這是命門火衰,脾的運化無力,所以要溫補命門之火,加強脾的運 化。可用四神丸(肉豆蔻、破故紙、五味子、吳茱萸、生薑、紅棗)治療。